分享按钮

研究

水墨画之中,雪景最为上。精简素雅淡,寂静幽远空

全部 社会评论 艺术理论 创作方法 其他

笔道遒畅无滞气,风格温润多秀雅——谈中国山水画及吴大恺的绘画作品

    2019-03-12 08:18:28

0
文/中国民族书画杂志社总编  北京书画院顾问  马芳亭


吴大恺,一个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山水画家。他认为,当代画家生活在一个浮躁的社会环境,许多诱惑扭曲了从艺者的心灵,因此,一切有志于传承中国传统绘画事业的当代画家,都应该少炒作,多研究,少说话,多写生创作,并坚持走临摹传统与创新笔墨相结合的道路,创造出适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绘画作品。
 
回望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从秦汉、魏晋唐宋,无论是宫廷绘画、宗教艺术,还是世俗文化,工笔设色与中华民族的兴亡盛衰相对应是中国绘画的基本表现,并由此构成了辉煌的经典序列,这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族绘画理论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凡从事当代山水画创作的人,难免要走一段研读、临摹古人之路。这实属无奈。传统的中国画笔墨语言就是从这一反复揣摩中走出来的。这中间有一个画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师古人与师造化”之间的关系。画家对这两者之间的诸事历来都有所争论。其实,“师古人”与“师造化”都不错,艺术创作之初,历代大家都“师古人”,而后期,则属“师造化”,不然,就难以成就出一个真正意义的画家。“师古人”与“师造化”就如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的成长过程,是本与表、法与化的关系。明代莫是龙在《画说》中叙:“画家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此以天地为师。”明代唐志契说的更加明确:“画不但法古,当法自然。凡遇高山流水,茂林修竹,无非图画。”所以,“师古人”与“师造化”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各有所重。但是,“师古人”不可再古人粉本里打转转,这样下去无创作可言;“师造化”兼师古人,是一面向自然索取,一面向传统索取,这样既拥有创作素材,又富有传统精神,所以,清人金汉说:“画家宜先知造化之精微,参合古人之粉本。”当然,这一切说法都以不同人的文化审美基础和绘画笔墨基础而各有异同。
 
对于画界所说诸多论点,吴大恺自学画起就已熟知。他认为,画可以模拟始,而不可模拟终,所贵于由模拟而进入创造。这一点,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说得好:“画平远师赵大年,重山叠嶂师江贯道,皴法用董源披麻皴,《潇湘图》点子,皴树用北苑子昂二家法,石哟吗李将军《秋江待渡图》及郭忠恕《雪景》,李成画法,有小幅水墨及着色青绿,具宜宗之,集其大成,自出杼轴。”清代邵梅臣在《画耕偶录》也谈到:“昔人论书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画亦然。”
 
吴大恺本人则从不同侧面师过“古人”也师过“造化”。他与大多数画家一样,先经美院的专业学习,后得到诸多大师的精心指教,现代的文化气息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和艺术养分。但他要比许多的同代人刻苦得多,多年来,他反复系统地研究了唐、宋、元、明、清各时期艺术思想的构成和绘画的发展脉络,掌握了中国画的各种传统技法。特别是对“北宋”画家的作品,他做过大量临本,不仅继承了北宋画家用笔肯定、画点严谨、结构明确、工整劲利、飘渺隽秀等优点,还揉和了“南宋”笔致含蓄凝重、墨色融合多变等长处。博取众长,融为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吴大恺的“师造化”和“师古人”,不拘一家,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其自成一家,然后为得。正因为其师造化而穷其要妙、饱游广看,坚持“天人相谐,山水方滋”的美学追求和人格理想,才使笔下的传统绘画具有了鲜明的时代
 
吴大恺对山水画的创作好探索,正是在画界躁动无序状态下悄然深入的,他力求作品在“师古人”与“师造化”中既精于水墨,又工于设色山水;既能以精密的方式表现秀美的风格,也能用自由奔放的笔墨表现宏壮的气势。吴大恺的画作是在追求色与墨、线与点、勾勒与皴染的变化和统一,追求密集中的和谐与适度,追求意境的含蓄与深邃美。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准。他的画,行笔与秀润缜密之中,透出潇洒清逸和浑厚华滋的韵度,作品意境郁勃幽邃,妙道自然。吴大恺坚持写生自然山水,用他敏锐的笔触去捕捉自然现象,用深情的笔墨去表现自然之美。
 
人们有理由期待当代山水画的表现空间比传统的原有空间更为宽广,传统的山水画也一定能穿越时空隧道而走到今天。关注生活,关注当代,关注重大题材,决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变革升华,唯有如此,中国山水画才能充溢着特别饱满和鲜明的光辉,走向深沉,走向圆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辉煌!

中国雪景山水研究院

墨润千里雪境 心悟至纯禅意

版权所有 © 中国雪景山水研究院   京ICP备180096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