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名家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全部 古代名家 近现代名家 当代名家

郭熙

    2022-06-22 09:17:27

0
郭熙,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擅 长山水。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善画,初无师承,后在临摹 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亦能自放胸臆,笔势雄健,水墨明洁。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如蟹爪下垂。 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 待诏直长,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于画论方面亦有建树,总结出对四季山水的审美感受及山水构图三远法等。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 元丰间(1068-1085年),深受神宗的恩宠,有“神宗好熙笔”,“评为天下第一”之说。
 
《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图》《古木遥山图》《 烟雨图》《晴峦图》《 幽谷图》《平远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1078)作《 窠石平远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轴藏 上海博物馆;《 溪山访友图》轴藏 云南省博物馆;《 树色平远图》卷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 早春图》轴、《关山春雪图》轴均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画论《 林泉高致》,为其子 郭思纂集,为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北宋  郭熙  《雪景山水图》 绢本 轴 浅设色  87.7x150.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简要介绍:此幅不见著录,亦无名款,传为郭熙之作,然观之,明代浙派画风气息浓厚,当是李在,朱端之流所做。(夏纯景)
 

北宋  郭熙  《雪景图》 绢本 轴 浅设色 194.3x111.1厘米
简要介绍:画中主景偏右半边,雪锋层叠,陡壑悬瀑,作高远景致,其间布列茅舍、溪桥、楼阁、瀑泉、林木等。左半边则绘溪涧蜿蜒,沙渚渔舟,遥山旷渺,作平远景色。本幅无作者款印,旧以画中状似卷云皴蟹爪枝法而传为郭熙所作。事实上,无论从笔墨、构图来看去郭熙远甚,画风亦不能到宋,而较近于明人作风。(台北故宫官网)此幅与李在传世画作用笔相似。


北宋  郭熙  《雪霁晓行图》 绢本 团扇 设色   29x30厘米  


北宋  郭熙  《寒山雪霁图》  绢本 轴 设色   148.6x78.1厘米  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郭熙  《窠石平远图》  绢本 高头大卷 设色 120.8x167.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简要介绍: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三远”法则是郭熙首先总结出来的。“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窠石平远图》标明了所采用的是“平远”法。郭熙解释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取景,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大,气势雄壮,使人观之精神振奋。 
  
现今能见到的郭熙作品并不多,真正可信的不过六、七幅。《窠石平远图》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创作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也是欣赏他的画作和理解他的美术理论的绝佳作品。撰稿人:杨新(故宫博物院官网)


北宋  郭熙  《幽谷图》 绢本 立轴 设色 167.7x53.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简要介绍:画面以俯视深远的取景构图,浑圆雄厚的雪中山颠,山顶上的苍翠山林,巨大幽深的沟壑,苍劲不屈的枯枝;山腰处巨石成台阶状,陡峭险峻,古木依石而长;山涧清流,涓涓而下,汇于山脚深潭。
画家以淡墨画山,用浓墨写树,境界清幽,颇有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之妙。
著录书籍:

吴大恺雪景山水研究院

墨润千里雪境 心悟至纯禅意

版权所有 © 吴大恺雪景山水研究院   京ICP备180096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