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名家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全部 古代名家 近现代名家 当代名家

荆浩

    2022-07-02 15:19:07

0
荆浩(约850-911年),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内沁水(一说河南济源人  ,一说山西沁水县人),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博通经史,博雅好古。乾符元年(874)前后,得到宰相裴休的关照,担任小官。大中十年(856),罢官回乡。躲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 。善于山水画,师从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作品《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
 
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五代十国  荆浩(传)  《匡庐图》 绢本 立轴 设色 185.8x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简要介绍:根据画中右上方传为元文宗的题字「荆浩真迹神品」,历代藏家都认为这是第十世纪隐居在太行山的画家荆浩作品。他至少从十二世纪起,便被视为华北山水画的创始者。 画中上半部质理坚实而又各自独立的群峰,虽然看来颇为古老;但下半部空间连续感的处理,及水口波纹等细节的画法,则接近〈万壑松风〉。画中隐居、行旅与家庭生活的组合也类似〈早春图〉。这可能是十二世纪所追想的荆浩风格。
此图据元代鉴赏家柯九思题识,画庐山(在江西九江县南)之景。山势耸直,层层叠叠的形成了巨壑,山与山之间,以深浅多层次的渍染表现出空间。皴染的笔法短促圆转,山石有著苍劲古老的感觉,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杰作。旧传荆浩作。荆浩(活动于西元十世纪上半),字浩然,河南沁水人,隐居于山西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善山水画,特别讲求用笔之方法与墨色的变化。(台北故宫官网)
款识题跋:
题跋:本幅: 荆浩真迹神品。(印记:御书之宝); 本幅: 翠微深处著轩楹。绝磴悬崖瀑布明。借我扁舟荡空碧。一壸春酒看云生。蓟丘韩玙题。(印记:庭玉父章); 本幅: 岚渍晴熏滴翠浓。苍松绝壁影重重。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柯九思题。(印记:柯敬仲氏); 本幅: 虚斋敞设櫩楹。饱参山秀水眀。仿佛白云深处。招携匡俗先生。昭邱雾锁岚浓。素瀑龙飞练重。坐我画禅书室。对他栖隐炉峰。乾隆御题。用幅间旧韵。(印记:乾隆宸翰、几暇怡情); 本幅: 倚空岚翠浮楹。瞥见庐山眼明。却羡江边五老。香烟供养云生。飞泉喷沫晴浓。隔断尘寰数重。想得幽栖洪谷。神游侧岭横峰。臣梁诗正恭和。(印记:臣梁诗正、朝朝染翰); 本幅: 湿翠晓扑虚楹。飞云乍暗乍明。远浦一篙春水。浔阳江上潮生。锦屏九叠烟浓。玉瀑三峡浪重。草堂莲社何处。钟声只在前峰。臣汪由敦恭和。臣汪由敦恭和。(印记:臣由敦、敬书)
 
五代十国  荆浩(传)  《雪景山水图》绢本 立轴 设色 138.3x75.5厘米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简要介绍:绘溪流、山川、楼观等若隐若现,三三两两行走的身影组成五组点缀在被银白色装点的雪后晴朗的天空下。
画面以秃笔细写,整幅画面画家以墨取韵,用细笔勾勒出山体的形态结构,表现出了山的阳刚之美,再用墨渲染则表现出山的仪姿,体现出了山脉的阴柔之美。

吴大恺雪景山水研究院

墨润千里雪境 心悟至纯禅意

版权所有 © 吴大恺雪景山水研究院   京ICP备18009609号-1